在科技界的隐秘角落炒股配资app,特斯拉正经历一场无声的技术变革风暴。
曾承载着马斯克完全自动驾驶(FSD)宏伟蓝图的Dojo超级计算机项目,近日宣告终结,这一决定由项目创造者亲自宣布,而项目背后,是超过十亿美元的巨额投入。
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汹涌浪潮中,即便是特斯拉这样的行业颠覆者,也不得不面对规模经济和技术生态的严峻考验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边界,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新定义。
随着单点技术突破的浪潮逐渐平息,平台化的全面竞争时代已经到来。特斯拉选择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,与产业链上的巨头携手合作,这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。
今年八月,科技界被一则重磅消息震撼:特斯拉Dojo超算团队解散,项目正式终止。Dojo,这个寓意“道场”的名字,曾寄托着马斯克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无限憧憬。
回溯至2019年,马斯克首次提出Dojo概念,旨在打造一台性能卓越的超级计算机,专门用于处理和训练自动驾驶模型。其核心,是特斯拉自主研发的D1芯片。在特斯拉首届AI日上,Dojo项目首次向公众亮相,特斯拉AI部门负责人宣称,它将赋能FSD神经网络,实现大规模训练,并自动化处理各种复杂场景。
然而,这场雄心勃勃的技术远征,最终未能如愿以偿。取而代之的是,特斯拉向行业巨头抛出巨额订单,计划斥资数十亿美元购买英伟达AI芯片。马斯克本人也公开证实,到2025年底,公司将拥有的英伟达旗舰H100芯片数量将从3.5万块增加至8.5万块。
从全栈自研的坚定信念,到豪掷千金的采购策略,这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背后,不仅是一个项目的终结,更是一个深刻问题的暴露:马斯克奉为圭臬的成功法则,为何在Dojo项目上遭遇挫折?
要理解特斯拉的这次放弃,必须先洞察马斯克成功的底层逻辑——垂直整合。这位深受“第一性原理”影响的科技狂人,热衷于掌控核心技术的整个链条,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,以此最大化优化成本和创新速度。
在特斯拉的历史上,这一法则屡建奇功。当所有传统车企依赖第三方充电设施时,马斯克斥巨资在全球范围内铺设特斯拉专属超级充电网络,将其打造为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之一。当电池产能成为电动车的命脉时,他没有满足于向松下、LG采购,而是亲手打造超级工厂,全力推进4680大圆柱电池的自研,试图将供应链的命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车载芯片。当马斯克认为英伟达提供的车载芯片无法满足FSD的算力需求时,他毫不犹豫地组建团队,在2019年的自动驾驶日上,特斯拉正式推出算力惊人的自研FSD芯片,完成了对车载计算平台的垂直整合。
然而,在Dojo项目上,马斯克似乎低估了AI训练芯片这座“叹息之墙”的高度和厚度。据专业机构分析,Dojo的芯片架构设计非常规且激进,为了追求极致的算力和带宽,抛弃了传统的内存设计,试图将处理单元和高速缓存直接封装在一起。这种理论上性能极高的设计,在现实中却遭遇了散热、功耗和系统稳定性的巨大挑战。
与此同时,特斯拉的对手英伟达正以惊人的速度前进。从H100到最新的Blackwell平台,英伟达不仅提供性能强大的芯片,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,背后是其经营了近二十年的无形壁垒——CUDA软件生态。全球几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将自己的AI未来押注在英伟达的平台上,一场全球性的AI军备竞赛已然成型。
特斯拉的放弃并非孤例,而是AI时代平台生态战争下的必然结果。英伟达的护城河并非硬件,而是建立在硬件之上的软件。CUDA,这个英伟达推出的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,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,已经成为AI开发领域的Windows操作系统。全球数百万的AI开发者都已经习惯于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工作,任何一款新的AI芯片想要绕开CUDA,都无异于说服开发者们放弃熟悉的Windows,而去学习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。
英国一家备受瞩目的AI芯片独角兽公司Graphcore,曾被视为英伟达的有力竞争者,融资超过7亿美元,其芯片设计也备受赞誉。但最终,由于始终无法构建起能与CUDA抗衡的软件生态,在耗尽资金后,黯然走向被出售的命运。Graphcore的失败,清晰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真相,特斯拉Dojo所面对的,是同样的困境。
放弃Dojo,对特斯拉而言,并非纯粹的失败。有观点认为,将算力基础设施外包给最专业的玩家,可以让特斯拉的顶尖工程师们从复杂的底层硬件维护中解放出来,将全部精力聚焦于他们最擅长的领域:神经网络算法、数据处理和模型优化。这标志着特斯拉对AI竞争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,它终于意识到,在人工智能的下半场,竞争已不再是某个单点技术的突破,而是平台化、生态化的全面对抗。
马斯克的这次放弃,看似是理想主义的退却炒股配资app,实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。Dojo的故事结束了,但特斯拉FSD的故事仍在继续。只不过,从今往后,它的算力底座上,将刻着英伟达的名字。这或许不是马斯克最初设想的剧本,但它可能是让特斯拉最快抵达终点的剧本。
富深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